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范恒山接受《低空经济参考》专访时表示,低空经济是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中国航空学会在 2024 年发布的《2024 低空经济场景白皮书》中强调低空经济指在垂直高度 1000 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 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要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
这一概念自 2010 年国家启动低空空域改革后逐步深化:“低空经济”的概念早期聚焦传统通用航空领域,“十三五”以来随着无人机、eVTOL技术突破,其定义逐渐演变为“以航空载运与作业装备技术为主要工具,以低空空域为主要活动场域,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最终产出形式的系列经济活动构成的经济领域。”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核心载体是以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和直升机为代表的三大类航空器,应用场景包括低空旅游、城市通勤、应急物流、安防救援及空中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民用无人机板块,传统优势领域如农林植保、电网巡检持续深化,末端物流配送正成为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兴赛道。直升机作为发展时间较久的领域,在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场景已高度成熟,并逐步向高原运输等特种作业延伸。eVTOL作为载人低空交通的新质生产力代表,正聚焦城市空中交通载人载物领域,推动低空出行商业化试运营。无人机聚焦高频次、轻量化运输,直升机承担高载荷、复杂环境作业,eVTOL 瞄准未来城市空中出行,共同构建起覆盖0-1000 米空域的立体经济生态。
低空旅游或将率先成为应用成熟领域。低空旅游作为基础设施配套要求较少的领域,已在全国范围 18 个省级单位全面铺开,其中河南省每年发放不少于 1000 万元低空消费券;湖南省通过每年发放约300 万元左右的航空体育消费券激活应用场景;山东省、河北省、内蒙古推动规划低空旅游特色集聚区。目前深圳市、上海市已开通相关运营航线。
低空客运、低空物流逐步展开试点。eVTOL 通过“空中出租车”等模式,为城市通勤提供立体化解决方案。地方政策方面,上海市、合肥市、深圳市、山东省等地通过政策规划、航线补贴、企业补贴等措施加速培育低空通勤、物流等产业。
城市领域安防救援、文化产业等新兴领域加速规划。城市安防救援场景中,无人机与 eVTOL 凭借快速响应能力,在灾害搜救、医疗急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山西省对于距离三甲医院超过 30 公里以上的厂矿企业采购航空应急救援服务的,按采购额予以一定补贴。北京市、山东省、湖北省已经建立起包括安防反制、应急救援体系、航空应急救援低空空域监视调度网等方面的专项规划。文化建设场景中,山西省、杭州市、合肥市针对参与国家级及以上航空类项目赛事获奖,建设国家级飞行营地,引进或举办的展览项目获得相关国际组织认证的个人和组织给予 10 万元至30 万元不等的补贴。
中央引导政策破题。2021 年 2 月国务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的同时,将低空经济列为交通领域新增长极。同年12 月出台的“十四五”系列规划聚焦三大核心:一是深化低空空域改革,通过分类精细化管理与全国航路网优化释放空域资源潜力,同步推进航空飞行营地、通用航空示范工程等载体建设,推动通用航空与低空旅游等领域融合创新;二是完善无人机全产业链生态,构建军地协同的监管体系与适航标准,拓展物流、救援等规模化应用场景;三是强化法治保障,以专项立法规范短途运输、无人机等新业态。
地方开启试点探索。同时期,各省陆续出台未来产业发展、各类“十四五”规划等政策,并在相应领域系统部署低空经济发展框架。政策布局呈现从“旅游开发”向“技术创新”深化发展的轨迹:2021 年山西省提出打造“通用航空+”消费模式,推动低空观光与航空运动融合,辽宁省同步鼓励开发低空飞行旅游产品;2022 年政策规划逐步延伸至基础设施保障领域:河北省加速推进 A 类低空飞行服务站建设,河南省规划形成1 小时省内低空飞行网络和 15 分钟航空应急救援网络;2023 年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构建:深圳通过专项财政扶持强化低空经济全链条培育,上海金山区锚定无人机产业高地建设,规划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中央健全法律体系。2023 年 5 月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国务院先后颁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包括生产标准、试验标准两个角度,从产品物理安全、通信运行管控、安全防护、环境合规等地四个角度编制共计 17 项规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按最大起飞重量将无人机分为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五类,实行分类管理。明确适航许可、实名登记、责任保险等要求。空域管理方面,划设适飞空域(线 米以下),要求飞行活动需提前申请审批,微型轻型无人机在适飞空域内可免审。2023 年 12 月,民航局《国家空域基础分类办法》进一步开放低空空域,通过划分 G/W 类层级及准入规则,释放低空飞行资源并规范安全运行,推动无人机应用与低空经济有序发展。
地方集中制定三年规划。2024 年 5-8 月,北京、上海、广东等12省市相继推出低空经济三年规划,涉及产业制造、配套服务、场景应用等领域。
产业制造端:北京瞄准千亿级无人机产业集群,聚焦研发制造与低空安防;上海以规划构建“产业创新、商业应用、运营服务”三大高地,目标2027年突破 500 亿元规模;杭州对载人 eVTOL 适航最高补贴1500万元;合肥规划建成骆岗低空融合飞行试验片区,实现载人eVTOL、货运物流、公共治理等场景全覆盖,完成 eVTOL 商业化首飞。
配套服务端:河南布局飞行服务站与精细化空域管理;广东规划完善多层次的算力供给体系,满足规模化低空飞行中异构、高密度、高频次和高复杂度的感知需求;江苏则以南京空域管理智能化、苏州跨境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试点强化长三角物流枢纽功能。各地通过空域改革、基建扩容、场景补贴多维突破,2027 年前计划建成超 4600 个起降场,构建起技术引领、特色鲜明、全域联动的低空经济网络。
场景应用端:重庆通过空域改革推动“通航+旅游”融合,湖南每年发放300万元航空体育消费券激活滑翔伞等业态,内蒙古以低空专线串联草原旅游形成区域联动。
中央完善配套细则。2024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低空经济,表明“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同年同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强调推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一批新型消费通用航空装备适航取证。提出到 2027 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到2030 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民众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进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2024 年下半年,发改委、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在拓展深化低空旅游、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并于同年12月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
地方深化实践创新。2024 年 11 月至 2025 年1 月,各地因地制宜进一步出台配套细则,推进多元应用场景实施落地。上海强化无线电管理及通信设施布局,进一步规范航空器无线电管理系统,以提升低空飞行器的通信稳定性与飞行安全性;内蒙古全域实施 3000 米以下空域分类管理,共同推动应用场景扩展与低空空域管理优化;江苏聚焦打造长三角低空物流先行区;黑龙江着手探索低空飞行+冰雪旅游新模式。